聚焦企业

中超保级战白热化:补强心切却难破内援困局

2025-06-30

随着 2025 赛季中超联赛进入下半程,保级区的深圳新鹏城、长春亚泰、青岛海牛、梅州客家等球队正掀起新一轮补强风暴。然而,尽管夏窗已于 6 月 23 日正式开启,各队在引援市场上却遭遇 “冰火两重天”—— 外援引进相对顺利,但优秀内援的争夺陷入胶着,成为保级路上最大的拦路虎。

深圳新鹏城爱游戏登录网页入口率先亮剑:继送走萨卡里亚后,俱乐部迅速敲定巴西前锋韦斯利加盟,并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巴沙克城正式签下中场卡尔采夫。这两笔操作显示出深圳通过外援补强的决心。梅州客家则瞄准防线,从山东泰山 B 队租借身高 1.93 米的中后卫杨瑞琦,其防空能力和对抗强度有望提升定位球防守。青岛海牛动作同样迅速,喀麦隆国脚兰克尔・泽(德转身价 450 万欧元)和 U22 国脚木塔力甫、艾菲尔丁的加盟,为攻击线注入新鲜血液。

相比之下,积分榜垫底的长春亚泰处境最为艰难。外援前锋贝里奇受伤后,球队原本寄予厚望的法国边锋洛泰因个人原因 “一日游”,而内援目标北京国安的方昊公开表态 “渴望争冠”,直接拒绝加盟。亚泰的困境折射出保级队的普遍尴尬:成绩垫底、薪资缺乏竞争力,导致优质球员避之不及。

二、内援市场的 “三重枷锁”

  1. 争冠集团的严防死守

中超前六名球队占据联赛资源的 70% 以上,对核心球员形成 “垄断”。例如,成都蓉城的廖力生、北京国安的方昊等中生代球员,因所在球队处于争冠行列,俱乐部根本无意放人。2023 赛季数据显示,保级队在二次转会窗口引进国脚级内援的成功率不足 15%,而争冠球队的成功率超过 60%。

薪资与职业前景的双重劣势

中超限薪令下,保级队本土球员年薪普遍在 100 万 - 300 万人民币之间,而争冠球队主力国脚年薪可达 500 万人民币以上。更关键的是,球员职业规划倾向于 “向上流动”—— 方昊的表态并非孤例,许多年轻球员更愿意在强队积累荣誉,而非冒险加盟保级队。

青训断层与市场萎缩

中超 U21 球员仅占总人数的 2.2%,在全球主流联赛中垫底。青训体系薄弱导致内援市场供应不足,而转会费机制的僵化进一步加剧矛盾。例如,山东泰山等强队更倾向于内部挖潜或引进 U23 潜力股,而保级队只能在有限的自由球员中 “淘宝”。

三、破局之路:外援依赖与青训阵痛

面对内援困局,保级队普遍采取 “外援救急 + 内部挖潜” 策略。深圳新鹏城、青岛海牛等队在外援引进上不惜血本,如青岛签下的兰克尔・泽,其身价相当于球队半个赛季的薪资预算。这种 “豪赌” 虽能短期提升战力,却可能加剧财务风险 ——2024 年冬窗,中超外援平均身价已降至 61.3 万欧元,仅为金元时代的 5%。

长期来看,青训才是根本。大连人在贝尼特斯执教时期通过提拔陶强龙、童磊等年轻球员实现保级,但更多球队仍在 “拔苗助长” 与 “无人可用” 间挣扎。长春亚泰梯队建设滞后,一线队 U23 球员出场时间不足 10%,而深圳新鹏城虽有城市集团青训资源支持,却因一线队成绩压力难以给年轻球员机会。

四、未来考验:夏窗冲刺与冬窗伏笔

当前夏窗仅剩不到一个月时间,保级队的每一步操作都关乎生死。青岛海牛新援兰克尔能否赶上 6 月 29 日的 “青岛德比” 尚存疑问,而长春亚泰必须在贝里奇伤缺的情况下找到替代者。更严峻的是,部分球队仍受国际足联转会禁令困扰 —— 武汉三镇、梅州客家等队若无法在夏窗解除禁令,将彻底失去补强机会。

冬窗或许是另一个转折点。随着中超联赛资金链逐步恢复,部分俱乐部计划提前锁定目标,例如长春亚泰已将法乙前锋劳蒂列入清单。但即便如此,内援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化解 —— 正如天津津门虎主帅于根伟所言:“保级队不大可能以竞价方式追逐热门球员,我们需要的是能共患难的拼图。”

中超保级战白热化:补强心切却难破内援困局

中超保级战的硝烟仍在蔓延,各队的补强策略不仅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,更折射出中国足球青训薄弱、市场畸形的深层困境。当外援的 “速效救心丸” 逐渐失效,如何在寒冬中培育本土力量,或许才是保级之外更值得思考的命题。